从来都不是让孩子
比美国人更像美国人
社会科学类似于心理学与教育学,总会因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生一个有意思的变化:后人推翻前任理论,后人再次推翻后人理论。能在文化与时代里通用的集大成者,少之又少。
杜威:影响深远的美国教育家
杜威对教育的本质有两点:
第一,教育就是生活, 是天然的社会化过程,在“做“中学,提倡在过程中学习。
第二,学校即社会,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简化形式,创造符合儿童与青少年的需求与成长的环境。
这位老先生在1952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理论在100年前的中国就开始得到了应用。他收过三个中国弟子 ——蒋梦麟,胡适,陶行知。
杜威曾经来中国看学生,正好碰上五四运动,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兴趣,便留了下来,一待就是两年多。
中间他去过许多大学讲学,官方的话是这么说的,“直接把民主和科学的种子播种在了中国。”
胡适断言“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
杜威的中国学生 重视教育的中国先行者
陶行知的事业追求和前面两位比起来,似乎比较“土”——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当时的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为此,他自己亲自去农村办学校,自己当校长。所以我很多年后看到杜威的弟子中有他时,一时间没法联系上这个总在小学课本里带着孩子玩泥巴的乡村教师。
很难说他们三位谁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更大一些,毕竟三个人在当时的年代,所处的地理政治环境很不一样,面对的人群也非常不同。
蒋先生更多的是政治领域;
胡适做学问写文章,偶尔给迷茫的青年人回回信什么的,但是信的内容也是让学生除了整体想还要出去多干活(当年我迷上胡适就是看了他的那篇《给苦闷中的年青人》);
而陶行知则是身体力行地去做农村基础教育。仔细研究三个人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践行,都基本上完全符合杜威所提供的两点本质。
他们的学生,学生的学生,都成了之后大陆与台湾的知名学者,传承者他们的理念。
然而大众对他们的常识了解里,却很难觉得他们和美国教育传播有啥关系,尤其是陶行知。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将杜威理论本土化的成功之处。
学校即社会,课堂即全球
很多人说,我们要把美国最先进的理念带到中国。
这个理念是什么?
却总是含糊不清。
最后变成,美国孩子做什么,我们的孩子就做什么。美国的孩子看什么书,我们的孩子就看什么书。美国的孩子上什么样的课程,我们的孩子就上什么样的课程。
完完全全,一个标点符号都不修改。
一个在中国出生同时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孩子,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他们接触到的教育和美国的孩子一模一样。这样,真的科学吗?
美国孩子从小就做“project”,知行合一,不就是杜威的第一个教育本质点。而陶行知带着一群中国农村孩子们,在他们生活的实际情境中教学,也恰恰是这个点。
杜威本人去过陶先生的学校,据说看到自己的理论在中国被应用,非常之欣慰。
有人说,因为孩子以后要上美国的大学,所以一开始就得接受和美国孩子一样的教育才好。我们来看看杜威先生的第二点,学校即社会。几乎美国所有的大学,在招收国际学生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词—diversity (或者是它的形容词diverse).
这个词翻译为多元化,在美国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这个词代表着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学校即社会,课堂即全球。
美国招收中国学生时 看重的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质
当他们招收中国学生时,看重的永远都是中国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质。这个特质一定是不同于美国,且不仅仅停留于国籍。不同于其他国家孩子的个人经历与文化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成为国际化课堂的一部分,成为课堂上可以碰撞的火花。
而很遗憾的是,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人只以为金发碧眼会说英语就是“国际化”,而从未真正了解自己即是国际化的一部分。
我看到孩子们千篇一律的去读国际课程,这些课程里没有一样与中文,中国社会,中国传统相关。暑假的时候,一窝蜂结伴去非洲尼泊尔西藏做义工来填补自己简历的空缺。然而,问起自己的中国,自己所身处的社会,却是一无所知。
很遗憾的是,这些孩子很少能真正打动美国的顶尖级高校。
因为他们不需要一个努力比美国人更像美国人的中国学生。
一些老牌(主要收中国学生)国际学校,开始加中文以及中国文化的课程。因为他们不想“培养出在中国长大的香蕉人”,这算不算一种进步呢?
下图为斯坦福大学的招生页面。

Be different, and make a difference.
她,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组织了小伙伴去农民工学校教小女孩们踢足球,帮她们建了一支球队。
深圳是全中国最多元化的城市,每个人都来自不同地方。这些女孩虽然和她身处同一个城市,而体验到的教育与生活已是截然不同。能够在照顾弟弟妹妹之余,出来踢球成了这些女孩子每周最开心的时光。而慢慢的,通过比赛,她们有了自信。
这个足球队的女孩子来找我时,困惑于自己与别人的不一样。
“我没有钢琴八级,我没有去非洲,我没有完美的分数,我想去美国最好的学校,会不会我太异想天开了?”
Be different, and make a difference.
这是我给她的答案。
这个孩子,最终进了芝加哥大学。
写到最后,似乎还有一些没有写完。对,我在文中一直提到“知行合一”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的发明者是明朝的王守仁(字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许许多多的西方教育学与心理学科学论证,都可以神奇地在中国源远流长以及被人遗忘的历史中找到相似的答案。
最后,建议大家可以看《杜威与中国》这本书。很有趣的是,里面提到的很多事情,与100年后的今天,依然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