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大学录取的几大谎言
获得心仪的美国名校录取,肯定是很多正走在美国大学申请道路上的共同心愿。那么,美国大学招生官们录取学生时有哪些不成文的规定自然也是大家相当关注的话题。
很多申请人会把一些网络上流传的“申请谎言”误以为是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硬性标准,而朝着错误的申请方向努力,回过头来才发现吃了大亏。
今天,芝士君带同学们一起来揭穿美国大学录取有关的几大谎言吧。
谎言一:成绩单上一定要有很多AP课程, 否则好的学校都没戏
成绩单上如果有很多的AP课程是个好事吗?不一定!
是不是好事的前提得看它最后成绩得分的是不是A或B的情况下。最近芝士君被问到了很多关于AP课程的问题,发现有些孩子看到其他同学拿了10+门AP课程,于是自己也赶紧多选几门,生怕自己成绩单上AP的数量少了会导致在申请上吃亏。
以一位同学为例,如果他没有在合理地评估自己在handle各个科目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结合自己在掌握普通课程的熟练程度的情况下,仅仅为了在数量上不落人后就选了很多的AP课,最后成绩只拿到了C甚至更差的成绩,其实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在普通的课程上拿A。
事实上,最近几年,美国陆陆续续有一些私立高中逐渐放弃了设置AP课程。因为校方相信,学生们现在越来越热衷于将AP视为申请大学的工具,而违背了AP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提前完成一些大学的学分。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中介机构甚至学校都在强调学生一定要考多少门AP才能在申请中具备竞争力,而许多学生在能力不够或者是安排不恰当的情况下,放弃了探索自己真正的学术兴趣以及课外活动,只为了能多腾出点空间拿多几门AP。盲目地给自己的课程表“加码”,最后可能落了个累死自己,还拿不到好分数,甚至连基础都没打扎实的后果。
所以在这里芝士君建议所有的家长和同学们,在选择AP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正确地先衡量自己对于课程的掌握能力、结合自己所有科目的学习以及课外活动的时间安排,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估,理智选课。
谎言二:考试可选政策出来了 我不用考标化了!

这几年一些好的学校例如芝加哥大学公布了自己SAT optional的政策时,全网狂欢。很多人纷纷奔走相告,仿佛一夜之间得到了上天眷顾,连Top10的学校都不看重SAT了,那么我还需要继续考SAT吗?这个话题充斥整个朋友圈。
必须承认,SAT确实是很多人的痛,芝士君亲眼见过有很多同学为了SAT考试,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皱纹一条一条地凸显。但如果真的以为学校那番“SAT/ACT Optionial,选择考或者不考,并不会影响录取结果”的话是真的,那就too young too naive了,少年。
学校采取test-optional的初衷并非是为了让你更容易被录取,而是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提交申请。不考虑SAT,其他方面的能力考量就加重了。GPA+TOEFL+课外活动+文书分担了SAT的比重,对于更善于考试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样反而更加没安全感。
有些学校,例如NYU,只是拿3门 AP/SAT2/IB分数替换掉了SAT,而且这3门选考的科目里面其中一门是Literature & Humanities,这也是对大多数中国学生不友好的要求。更更现实需要考虑是,你不考,人家考啊。当在学校里有人各方面和你差不多——文书写得和你一样好、课外活动做的和你一样精、GPA一样棒,而且还有一个很好的你却没有的标化分数,换成你是招生官,你要哪个?
这就是现实,在同等条件下,学校仍然会优先录取那些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们,因为那些学生在另一个方面向招生官证明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所以偷懒这种事情就别想啦,想上好学校,如果你还不是那种面面俱到的,没有SAT也一样能够在申请过程中光芒万丈的大牛的话,还是把标化考试纳入你的计划里面吧!
谎言三:课外活动越多越好
最近有些爸爸妈妈们听了各种讲座,都知道在Common App表格上面需要提供了10个课外活动,于是拼命地想要在一年的时间内恨不得把孩子的时间填充得满满的,暑假要3-4个各类不同的活动同时进行,每一个的时间长度都是2周,这样9年级开始准备将来的升学计划的话,平均每个暑假3-4个,到时候10个以上的各种活动妥妥的。
如何规划课外活动这个话题我这里不再赘述,请看我们的张雯导师撰写的另一篇文章(点击图片直达):
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一个孩子专注在一个活动坚持了3年,比另一个学生3年参与了20个活动,每个活动不超过2个月,要更加打动招生官。
有些人会反驳,参加顶尖的竞赛或者顶尖的的暑假项目也就是几周的事情啊。这么说吧,如果你能经过筛选参加顶尖的竞赛或综合课外活动,它的筛选过程已经说明了你的努力和能力了,参加多长时间那真的不是重点。毕竟,有几个学生能不经过大量学习和努力就能够去参加这些顶尖的活动的?(Sheldon都不敢这么说好吧!)
所以,别让参加课外活动变成一个为了申请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然后盲目地去参与。建议你从低年级开始,开心地去探索,去体验各个活动个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些过程中,摸索出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方向,努力专注地去发展去坚持,然后各种能力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谎言四:业界大牛签字的推荐信一定可以提高录取率
不管是你的老师,还是哪个业界大牛或者是教授给你写推荐信,必须是建立在3个准则:
1)足够了解你。例如在最近的时间里教过你或者和你一起工作过,相处的时间越长越好。
2)愿意在细节上去肯定你。例如通过某一个具体的事例说出对你的积极的评价。
3)文笔好。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表达方式让你的形象突出。
如果没有了上面3个前提,即便推荐人本身再牛,也不一定能提高此推荐信的含金量。
所以在决定自己的推荐老师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上面三个原则。本科申请一定要从自己身边的老师沟通起,在校期间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培养感情,让老师愈发地了解自己,挖掘出自身的优点,那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推荐信。
如何准备推荐信?请看我们另一位宾大的学姐分享的经验